当前位置:首页生态视点
资源枯竭城市的华丽转型 涟源旅游走上追梦之旅(图)
2013-09-06 来源: 编辑: 0次浏览

来源:红网    作者:张勇    2013年9月4日

【编者按】:每一处风景,都需要你细细地去欣赏,即使是你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,在别人看来,也是美的。

锦绣潇湘处处孕育着美丽和神奇,就等你来发现。在2013年湖南省第四届旅游产业博览会举行前夕,由湖南省旅游局组织的“湖南县域旅游新发现”活动,组织红网、潇湘晨报、湖南日报、湖南都市等多家媒体走进湖南特色旅游县市区,希望能以独特视角挖掘出那些曾被你我忽略的美。

红网特此推出《湖南旅游县域新发现》系列报道,带你走进神奇而又美丽的湖南县域旅游。

我们发现的美,需要你来验证。

 

红网记者 张勇 长沙报道

初秋时节,当省会长沙还是笼罩在一片闷热中的时候,仅距2个多小时车程的娄底涟源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。这里风景优美,气候宜人,俨然一派清凉养生之所。不远处的“三湘独秀”湄江风景区里,蜿蜒而碧绿的江水,一直在用自己独特的语言,讲述着岩溶地貌的形成历史。

作为湖南几何中心的涟源,呈现出特别而少见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场景,让人流连忘返。坚信自己的是蚩尤后代的当地人,骨子里都是有一种不服输的信念,就连让外人感到晦涩难懂的“涟源话”,还是在坚守着古楚语的优雅风范。

作为矿产资源型的涟源,如今已经走上了一条“以旅游产业推动资源枯竭城市”的特色转型发展之路。在作出创建全省“旅游强市”的战略之后,如今的涟源,已经开始旅游富民的追梦之旅。

“涟源旅游资源丰富,文化底蕴深厚,我们要借助旅游强市的战略,在‘十二五’规划中,涟源要打造成全省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”,在接受“湖南县域旅游新发现”记者团的采访时,涟源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谢学龙充满坚毅的语句中铿锵有力。

 

(涟源湄江国家地质公园美景。资料图)

 

(涟源龙塘株梅“抬故事”,热闹非凡。)

 

 

(村民朱自中(右一)向记者们详细介绍了株梅“抬故事”。)

 

 

(株梅故事会上的将军造型。)

 

 

(晚上上演的是“夜故事”。)

 

 

株梅抬故事,抬出梅山的和平与安详

从明朝崇祯年间兴起的株梅“抬故事”,由民间自娱自乐的表演,逐渐演化成了祈求祛病消灾,追求和平与安详“幸福生活”的民俗遗存。2008年,株梅“抬故事”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目前正在申报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兴盛于民间的“故事会”,是最原汁原味的生活写照。形式各异,回味悠长的故事会,总是把生活的烟火铺开到了极致,经过传说和神话的淘洗,时光与历史的打磨,留下的记忆,叫故事。

在涟源龙塘镇,带着浓重乡土口音的村民朱自中,给我们讲述了株梅“抬故事”的渊源。据他介绍,“抬故事”的雏形是梅山先民祭祀始祖、祈求圣灵保佑的一种巫教仪式,后来逐渐融入儒释道等文化元素。

“每一次抬故事,就是一次热闹的大聚会”,朱自中介绍称。“故事会”由当地民间德高望重人士来组织,表演形式是精选十岁以下孩童造型、化妆后扮成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,站在特制的故事台上进行表演历史或神话故事,也可表现当代人物或时事,一张表演台称之为一台故事。

鞭炮声声中,株梅抬故事在一代一代中传承。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,都在用自己最虔诚的表情,追求最质朴的幸福生活。

 

(湄江十里画廊。 曾丽媛 摄)

 

 

(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山顶上的药王殿。资料图)

(湄江国家地质公园。)

 

中国湄江和华夏龙山,撑起涟源旅游的金字招牌

对于此次“湖南县域旅游新发现”采访团的记者们而言,早已声名在外的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,如何能够发现它们的新奇和好玩之处?

“在我们看来,涟源所有的旅游资源包括湄江和龙山,相比张家界凤凰那一方山水,永远都是给世人一种神秘而新鲜的感觉”,涟源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谢学龙如此介绍称。在涟源旅游人看来,随着连接交通网络的不断优化,这些优质的旅游资源迟早会成为湖南旅游序列中最醒目的标杆。

一代帝陵、二湖秀水、三道岩门、四片绿洲、五座寺庙,六大飞瀑、七里峡谷、八面险峰、九曲湄江、十处绝景、百个奇洞、千块巧石、万树腊梅.....对于真正喜爱这方山水的游人来说,畅游“三湘独秀”湄江所带来的新奇感受,又何止于这些概数?

在空气清新、温度适宜的龙山国家森林公园,我们遇到了正在彩凤湖垂钓的刘方念。已经68岁的老刘是长沙某重型机械厂的退休职工,曾患有严重的肺吸病。通过亲戚介绍,他于2008年来到龙山进行疗养,优雅的环境加上悉心的治疗,坐在湖边垂钓的老刘已经完成看不出曾经患过差点让他丧命的病。

“这里的好不用多说,我每年都会来这里住上几个月”,当听说我们是来这里找“旅游新发现”的,老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,“这里是有名的药山,如果政府或者企业能够兴建大型的疗养院,我想将会有更多像我这样人来这里的。”

就在龙山顶峰,有一座纪念“药王”孙思邈的“药王殿”,这里石墙铁瓦古香古色,山门上“湘南孕育”古朴厚实的四字,是为千年前的那位医学家作出的历史界定。据记载,孙思邀为研究药方撰写医书,曾定居龙山,并在此完成了两部医学巨著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,目前景区内还有与“药王”有关的大量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。

这个夏天,湖南遭遇大旱,但龙山药王殿中的“圣水仙井”丝毫没有受到影响,仍旧一股一股往外冒着,清冽中讲述着神奇。一人饮水不溢,万人取之不竭;舀一勺洗目则明,捧一捧饮之祛病......

 

 

(千年古镇杨市镇胜梅桥下。 肖旭媛 摄)

 

 

华丽转身,涟源旅游永不枯竭

2012年,涟源市引资1700万元的“五星级避暑酒店”在千年古镇杨市镇开工建设,不远处的被关停的几处小煤窑,已经长出了高高的野草——这也成为这座城市产业转型的最好注脚。

作为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涟源,一度是湖南工业的支撑点,直到2011年,涟源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以来,这里的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,产业转型已经势在必行。

接下来,涟源市委、市政府深入调研,科学决策,决定试试旅游大开发,唱响主旋律。“我们把目光从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,实现从地下向地上,从黑色向绿色、从枯竭向朝阳转变,力创全省旅游强市,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,争当湘中旅游崛起的排头兵,走一条以旅游产业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之路”,谢学龙表示。

以成功转型的杨市古镇为例,曾受小煤窑困扰的古镇如今已经建成了“青砖白墙黑瓦,绿水青山古宅”的历史文化名镇。这里始称“杨家垸”,后改称“杨家滩”,1955年设杨市镇。历史上的杨市,处于湘乡、安化、邵阳交通要冲,“商贾云集,烟火万家”,有“小南京”美誉,时人称之“把把戏戏南岳山,花花绿绿杨家滩”。

杨市镇位于孙水中游,地处涟源市东南部,全镇总面积130余平方公里,8.8万人,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。在如今杨市镇财政收入构成中,旅游收入已经占到了三成。

按照规划,涟源将打造城乡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,大力建设旅游型乡镇。努力将一批旅游资源丰富、交通区位优越的城镇,建设成为休闲旅游中、游客集散中心、购物娱乐中心。

相对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,旅游资源是取之不竭的。如今的涟源,已经找到了产业转型的方向,旅游强市的综合效应指日可待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涟源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谢学龙(右一)接受“湖南县域旅游新发现”记者团的采访。)

 

 

【市长谈旅游】

专访涟源市长谢学龙:争创旅游强市,打造旅游产业升级版

红网长沙9月4日讯(记者 张勇)“如今的涟源已经走上了旅游强市的道路,力争到‘十二五’末,涟源初步建成全省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,打造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”,8月22日,涟源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谢学龙在接受由红网、潇湘晨报、湖南日报、湖南都市频道等多家媒体组成的“湖南县域旅游新发现”采访团采访时,描绘出了涟源旅游的新蓝图。

地处湖南省几何中心的涟源,是沟通经济走廊的咽喉之地,地处涟水源头。北有“三湘独秀”的湄江风景区,南有风景如画的国家级龙山森林公园。涟源文化底蕴深厚,又属革命老区,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,是“全国先进文化市”、“全国先进体育市”、“全国双拥模范城”。

近年来,涟源市委市政府围绕“三年打基础,五年见成效”的旅游产业振兴发展目标,力推旅游产业升温加速发展,目前已打造湄江、龙山两张“国字”品牌,飞水涯国家AAA景区,包围山省级森林公园及杨市镇和三甲铜盆村、湄江蒿子村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名村,旅游发展氛围和成效日益显现。目前正全力争创湖南省旅游强市。

谢学龙介绍,从打造“全省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”这一战略定位出发,涟源拥有三个方面的优势。一是旅游资源禀赋较好,二是地处湖南旅游网络中心,三是政策支持十分有力。

谢学龙表示,涟源争创湖南省旅游强市的成功,将使得长株潭旅游经济圈连成一道“韶山-湘乡-双峰-涟源-新化-安化”的旅游强市弧形走廊,“届时湘中将崛起一个旅游强市集群,有利于县域旅游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从而打造旅游产业的‘升级版’”。

分享到:
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电话:0731-85623096
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信息中心技术支持